特朗普的“20点计划”:哈马斯站在投降与毁灭的十字路口
加沙城的废墟上空,硝烟还未散尽。超过6.6万具尸体埋在瓦砾之下,其中70%是妇女和儿童——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25年10月初公布的数字。 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,把哈马斯逼到了墙角:要么放下武器接受特朗普的“20点计划”,要么被以色列的炮火彻底碾碎。
9月29日,特朗普在白宫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并肩而坐,宣布了一份被称为“中东永久和平路线图”的20点计划。 计划要求哈马斯在72小时内释放全部人质、解除武装,并将加沙治理权移交技术官僚机构。 内塔尼亚胡第一时间点头,称其“满足以色列所有战争目标”;而哈马斯则在5天后给出回应:同意放人,但拒绝缴械。
一、计划背后,美以的共谋与算计
特朗普的20点计划看似公平,实则处处偏向以色列。 根据白宫公布的文本,以色列撤军的前提是“哈马斯完全解除武装且国际部队完成部署”,但未设定以军撤离的具体时间表。 这意味着以色列可以无限期保留在加沙的军事存在,甚至借“安全缓冲区”之名控制加沙大部分领土。
更微妙的是,计划完全回避了“两国方案”——这一国际社会公认的巴以问题终极解决方案。 它仅模糊表示“巴勒斯坦建国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愿望”,却未承诺任何实质性路径。 内塔尼亚胡对此心知肚明,他在联大公开宣称:“以色列反对在当前情况下承认巴勒斯坦国。 ”
特朗普为何推动这样一份偏袒性明显的计划? 分析指出,他意在打造“和平总统”形象,为诺贝尔和平奖铺路。 而内塔尼亚胡的算盘更直接:若哈马斯接受计划,以色列可不战而胜;若哈马斯拒绝,以色列便获得“继续军事行动”的合法性。
二、哈马斯的绝境:拖延还是投降?
面对最后通牒,哈马斯选择了部分妥协。 10月4日,它同意释放全部人质,但坚决拒绝解除武装。这一表态暴露了其生存逻辑:武装抵抗是哈马斯存在的根基,缴械等同于政治自杀。
然而,哈马斯已无更多筹码。 加沙城90%的平民南逃,使其失去“人肉盾牌”;外部援助通道被掐断,连政治盟友卡塔尔也因以色列道歉后转向斡旋停火。 更残酷的是,阿拉伯国家集体倒向美国计划——沙特、阿联酋、埃及等八国外长联合声明支持20点计划,仅伊朗被排除在外。 哈马斯成了地区政治的弃子。
三、开罗谈判:一场注定破裂的博弈
10月6日,哈马斯与以色列代表在埃及开罗重启谈判。 但双方底线截然对立:哈马斯要求以军完全撤离加沙并实现永久停火;以色列则坚持“先解除武装,再谈撤军”。
谈判桌上,哈马斯的拖延策略面临极限。 以色列政府发言人放话:“谈判最多持续数日”。 而内塔尼亚胡更直言,若哈马斯拒不让步,以军将“独自完成任务”。 战场上,以军并未因谈判停止轰炸——过去24小时内,加沙仍有63人在空袭中丧生。
四、谁的和平? 被牺牲的巴勒斯坦未来
20点计划中最具争议的,是对加沙战后秩序的安排。 根据第13条,哈马斯将被排除在治理体系外,由美国主导的“和平委员会”(特朗普任主席)监督临时政府。 中东舆论批评这是“殖民主义托管思维的复辟”。
更深远的问题在于,计划彻底架空“巴人治巴”原则。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虽被承诺“最终接管加沙”,但前提是“进行根本性改革”——而改革标准由以色列界定。 这意味着,加沙的未来仍掌握在外部势力手中。
此刻,加沙的幸存者在废墟中翻找食物,而开罗的谈判桌上,哈马斯的命运正在被决定。 但无论选择抵抗还是投降,巴勒斯坦人的建国梦想,在20点计划中依然遥不可及。
炒股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