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1日,美军战机突然对伊朗三处核设施实施精准打击,数十枚“战斧”导弹穿云而至,伊斯法罕、福尔多、亚兹德等地瞬间陷入火海。
但就在前一天,特朗普还在白宫草坪上含糊地说:“我可能会打伊朗,也可能不会。”这场突如其来的空袭,是美国的“最后通牒”?还是新一轮地缘博弈的开端?
伊朗的回应毫不含糊。6月22日,伊朗议会紧急召集会议,迅速表决通过“关闭霍尔木兹海峡”的动议。虽然尚未执行,但这已是一记重锤。这个全球约20%的海运石油咽喉一旦关闭,不仅将使国际油价飙升,更直接威胁美国的能源命脉。
特朗普政府的高层顿感压力山大。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记者会上强调“午夜之锤”行动成功摧毁了伊朗核设施,但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即指出,浓缩铀材料仍未外泄,核能力依然存在。也就是说,美军虽出重拳,却未达预期效果。
更令白宫焦虑的是伊朗的战略反击迹象。伊朗革命卫队宣布全国军力全线进入战备状态,并在波斯湾部署快艇和反舰导弹。6月22日晚,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与法国总统通话时表明立场:“伊朗从未主动挑衅,但若遭侵略,必将自卫。”
美国国内局势也因此动荡不安。共和党内部意见撕裂,鹰派大声疾呼“必须彻底摧毁伊朗”,而孤立主义者则担心美国再次陷入“帝国坟场”。
民主党干脆以宪法为由,准备立法限制总统的战争权。这场战争打得不只是伊朗,更打在了美国政治的神经上。
一场军事行动引爆的不止是导弹,更是美国的战略焦虑。6月20日,美国财政部突然宣布,对伊朗及其背后支持者实施新一轮制裁,制裁名单中赫然包括多家香港与内地公司及一名中国籍船长。
面对伊朗可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威胁,美国的算盘开始打响。特朗普核心圈成员、国务卿鲁比奥第一时间向中国喊话,希望中方出面劝说伊朗放弃封锁计划。
他们给出的理由是“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”,但真正目的不言自明——保住美国自身经济红线。
中国对此反应冷静有力。外交部重申反对动用武力,呼吁美方负起责任,避免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。同时,中国并未就美方请求作出正面回应,而是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自主掌控能源安全的底气。
近年来,中国早已未雨绸缪。在能源储备方面,战略石油储备已超过三个月使用量;在进口结构上,俄罗斯、非洲、中亚等非中东国家占比持续上升;尤其是北极航线的开启,为中国规避霍尔木兹海峡提供了稳定可行的新路径。
这条“北方海路”意义非凡。在去年已成功向中国输送200万吨石油、240吨液化天然气,运输路径避开美军势力范围,且由中俄联合保障航道安全。这不仅是战略通道,更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新突破口。
而在陆地通道上,中国同样布局周密。西安—德黑兰货运线已开通,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至新疆的石油通道也在加速推进。这些替代路径构成了中国海陆空立体能源安全网,牢牢把握了战略主动权。
美国人对此显然心知肚明。6月18日,特朗普在白宫草坪面对记者时仍打着“我可能打伊朗,也可能不会”的模糊牌。他熟练地运用“两周冷静期”的惯技,既释放威胁,又为自己日后转身留足空间。
但现实却越来越不受控制。伊朗不仅未屈服,还与俄罗斯签署了为期20年的全面战略协议,甚至传出巴基斯坦曾向其提供离心机图纸。这意味着,美军若真打下去,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有外援、有准备、有战意的伊朗。
这也正是特朗普真正的焦虑所在。以色列6月13日突袭德黑兰打破平衡,伊朗的反击将中东推向失控边缘。美军“尼米兹”号航母被迫从南海调往波斯湾,055大驱却悄然现身澳大利亚周边,全球兵力调度已显吃力。
而中国在这一局势中保持克制、理性、稳重的外交态度,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。中方在与普京通话时提出推动停火、保障平民、开启对话、促进和平四点主张,不仅展现大国担当,更体现出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中立与建设性。
与此同时,以色列的军事冒险也让欧洲盟友纷纷倒戈。德国总理公开警告“第六次中东战争将引发难民潮”,法国更是冻结对以军售。而中国促成的“北京和解”模式在海湾国家中赢得越来越多认同。
阿联酋刚刚完成首笔用人民币结算的石油交易,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能源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。而中伊铁路运输量提升30%,绕开霍尔木兹海峡的能力正在被逐步激活。美国的制裁与威胁,在这张棋盘上逐渐失去效力。
当被问到是否会对伊朗政权更迭时,特朗普在“真实社交”上模糊地表示:“如果不能让伊朗再次伟大,那为何不能换政权?”这番话一出,再次引发伊朗强烈反弹。哈梅内伊的顾问沙姆哈尼则坚决回应:“浓缩材料仍在,一切才刚开始。”
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在此时发表声明称,伊朗核设施虽受损,但地下铀浓缩设备的确切情况尚无法评估。这进一步证明,美国此次空袭虽声势浩大,实则效果有限。伊朗不仅未被打垮,反而在军事与外交上更显团结与坚定。
特朗普政府如今陷入两难:既想维持鹰派姿态,又怕真正陷入泥潭。五角大楼的兵棋推演显示,一旦开战,美军不仅无法迅速摧毁伊朗核心能力,反而可能引发大规模反击,甚至波及驻中东美军基地
在这一混乱格局中,中国的角色愈发重要。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一边喊话请求中国调停,一边却在制裁中国企业;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一边否认中国军事援助,一边又暗示中国在背后支持伊朗。
对中国而言,保持战略定力、推动和平解决才是根本。中方始终强调,伊核问题应通过政治途径解决,军事行动只会令局势进一步恶化。中国不会被情绪绑架,也不会被美国的战略焦虑裹挟。
当前局势仍在持续发酵,特朗普政府想借中国之力稳住局势,却又不肯放下身段真正对话。
中国手握多元能源通道、掌握全球话语权,已不再是那个被动应对的角色。美国打完伊朗后惹出的这个“大麻烦”,是否真能由中国来收场?答案,留给时间去回答。
信息来源:
[1]特朗普要求伊朗“无条件投降” 中方:对当前形势发展深感担忧 中国新闻网
[2]特朗普暗示让伊朗政权更迭 北晚在线
炒股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