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各位朋友,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在临床上十分常见、却极易被误判的情况——咽喉疼痛虽缓解,身体却出现一系列“燥象”。
不少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体验:喉咙不适时,自行或经他人推荐服用清热解毒类药物,咽喉疼痛确实减轻了,但随后却出现皮肤干痒、口干舌燥、鼻头冒出红疹,甚至一吃辛辣食物症状便明显加重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难道是药物选择有误?
此前曾有一位同学前来咨询,他在咽痛时自行配方(含元参15,贝母10,牡蛎20,桑叶10,连翘15,黄芩10,石斛15,生地15,竹叶9,黄连5,射干15,甘草5,赤芍15等)服用,咽喉疼痛虽有所缓解,但咽喉部位仍然发红,并伴有皮肤瘙痒、干燥、口干、鼻部小疙瘩增多,进食辛辣后症状显著加重。
一、为何咽痛好转,身体反而更“燥”?
关键在于:治疗阶段判断有误,导致津液受损。
该同学所使用的方剂中包含黄芩、黄连等大苦大寒之品,属于中医里“清热解毒”类药力较强的药物。从中医理论来看,这在温病治疗中属于一大禁忌——过早或过量使用寒凉药物。
清代温病名家吴鞠通曾多次强调:温病初起,切忌滥用黄芩、黄连等苦寒之品。
比如加减普济消毒饮提到:去黄芩、黄连者,芩连里药也,病初起未至中焦,不得先用里药,故犯中焦也。
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第15条原文: “太阴温病,寸脉大,舌绛而干,法当渴,今反不渴者,热在营中也,清营汤主之。舌白滑者,不可与也。舌绛而干者,去黄连。”
原因何在?
“关门留寇”:温病初期,邪气(如风热、温热)尚在体表,犹如窃贼初入院落。此时正确的治法应是“开门透邪”,将病邪从体表驱散。而黄芩、黄连等药性沉降,直入里清热,反而会闭塞体表气机,使邪气内郁不得外透。这正是该同学出现“无汗、皮肤干燥”等表现的原因,中医称之为“卫分闭郁”。
“燥伤津液”:苦寒药物虽可清热,但亦有较强的燥湿作用。若体内并无湿邪,仅有热邪,这类药物便会耗伤人体宝贵的津液。如同为灭一小火苗而动用火焰喷射器,火势虽熄,周围环境却已焦枯。
因此,该同学的情况实为:热邪未除,津液已伤。咽喉疼痛的缓解,仅是因寒药暂时压制了火热;本质上却是津液受损后虚火上炎,故咽喉仍红;皮肤失于濡养则干痒;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;肺热郁结反映于鼻,故生红疹;辛辣之品助热,故食后加重。
二、正确调治思路:开郁、透邪、养津
面对此类“津伤热郁”之证,治疗应遵循以下三法并举:
开郁透邪(解除“闭郁”):必须重启被寒药遏阻的体表气机,为邪气外达开辟通路。方选葱豉银翘散为基础进行加减。
葱白、淡豆豉:源自《肘后方》的经典药对,性味温和,能宣通卫分、发汗解表,专司引导体表郁邪外散。
荆芥穗、薄荷:具辛散透邪之效,有助于毛孔开通,促进汗出。
忍冬藤(金银花藤)、连翘:在清热解毒的同时,质轻上行,能“透热转气”,使内郁之热得以宣散,而非郁闭于内。
清热养津(修复“津伤”):在透散邪气的同时,须及时补充体内耗损的津液。
天花粉、玄参、芦根:均为甘寒生津之品,能有效滋润口咽与肌肤。
竹叶:清心利尿,引导热邪从小便而出,为邪气开辟另一出路。
利咽活血(改善“标证”):
桔梗、牛蒡子、甘草:合用可利咽解毒,针对性缓解咽喉红肿。
赤芍:凉血活血,有助于改善因血热郁滞所致的皮肤问题及红疹。
此方之妙,在于不强攻硬压,而以疏导为要。犹如家中进贼,并非拆屋毁墙,而是开门启窗,以辛散之品“劝离”病邪,同时修复其所致之津液耗损。
予其三剂,旨在达到微汗出而表郁解,内热随汗透散,津液得以渐复之效。由此,皮肤干痒、口干鼻燥等症可除,咽喉红肿亦将随之消退。
三、日常调护启示
本案例为我们带来几点重要启示:
咽喉疼痛未必皆需强效清热解毒。应辨明是实火、燥火,抑或郁火,并关注是否伴有津液不足或表气不畅。
“为邪找出路”是中医治病的核心智慧之一。疏导往往比强行遏阻更为安全有效,且不易遗留后患。
身体出现“燥象”须引起重视。如皮肤干燥、口干、鼻干、便秘等,可能提示近期治疗或生活习惯已损伤津液。
希望通过本案例,大家能理解“用药如用兵,策略重于蛮力”的中医理念。唯有辨证精准、因势利导,才能在祛除病邪的同时,护全人体正气与津液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