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们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一个月六千,我企业职工才三千,这并轨到底并了个啥?”老李在茶馆里拍着桌子,话音刚落,隔壁王姐笑着回:“人家说是制度统一,不是待遇立马齐平,你急啥!”2024年10月,历时十年的养老金并轨改革终于画上句号,可现实里的贫富不均却没跟着消失。有人欢喜,有人愁,这场关于公平的拉锯战,还远没到终点。
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。过去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就是两条道,各自有各自的玩法——前者靠财政兜底,退休后工资七八成照拿;后者得自己和单位一起掏钱,多劳多得少劳少得。2014年起国家一声令下,两边开始合流:缴费方式统一、计算方法一致,还给了大家整整十年的缓冲期。这听起来挺美,但真到2024年收官那天,“同命不同价”的现象依旧扎眼——根据《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》,目前全国事退人员平均每月能领6000元,而企退人员只有3000元出头。
为啥会这样?别怪政策不给力,其实这锅要分几拨人来背。首先看缴费基数:机关事业单位按实际工资足额缴纳,一份稳定工作干几十年,中间不断档;而不少企业为了省钱,只按最低标准给员工交社保,有些小微公司甚至断断续续拖欠。一组民政部白皮书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全国企业职工中断缴人数高达15%,而机关事业单位不到2%。你说,同样干30年,一个全程8000元基数,一个只认3000元,那最后算出来的钱能一样吗?
再聊聊职业(企)年金这个“隐形加分项”。公务员、老师这些群体,大多数都有职业年金,每个月多拿几百块不稀奇。而普通打工族呢?只有大型国企或效益好的上市公司才舍得给员工配套企业年金,根据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的数据,目前全国覆盖率仅12%。别小瞧这一点,每个月多几百,一辈子下来可不是小数目。
还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,就是视同工龄认定问题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2014年前的工作经历大都能算进过渡性养老金里,相当于吃了改革红利;而绝大多数企业职工则只能靠实际参保时间,说白了就是谁跳槽频繁谁亏本。这也难怪有网友调侃:“别人退休吃蛋糕,我只能啃馒头。”
不过话又说回来,并轨毕竟让大家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,从长远看确实是朝公平迈了一步。据国家统计局核准数据,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,其中近70%属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。从制度设计来看,只要监管到位、调整机制完善,再加上鼓励更多企业建立自己的补充养老计划,将来差距慢慢缩小不是梦。但现实摆在眼前,不少中小型民营老板还是精打细算,对员工福利惜字如金。“我就问一句,你愿意把利润全贴进社保吗?”这恐怕也是很多基层管理者心里的真实写照。
其实对于广大企退朋友来说,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提升自己的待遇。一方面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、多交几年社保增加个人账户余额;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关注地方政府出台的新政,比如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,就有不少针对低收入老人发放生活补助的政策。此外,也建议大家多了解社区组织举办的理财知识讲座,把手上的积蓄合理配置,说不定还能让晚年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。
唠到这里,不禁想问一句:如果制度已经合规透明,为何实际操作层面总是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?是不是我们对“结果平等”抱有太高期待,而忽略了过程中的种种复杂因素?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假如明天你的养老金翻倍,你会觉得社会更公平了吗?还是觉得自己只是赶上了一波好政策?对此你怎么看?
#百家号银发科技#
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炒股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