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小桥老树,本名张兵,重庆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、副主席、重庆文学院院长。著有《侯卫东官场笔记》《侯海洋基层风云》《奋斗者:侯沧海商路笔记》《侯大利刑侦笔记》等多部畅销书。2010年和2011年《侯卫东官场笔记》两次入选《广州日报》评选的中国图书势力榜。2012年《侯卫东官场笔记》荣获浙江省作协、《文艺报》等单位联合评选的西湖·类型文学双年奖铜奖。2017年《奋斗者:侯沧海商路笔记》入选中国作协评选的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。2018年《奋斗者:侯沧海商路笔记》获首届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。2020年《侯大利刑侦笔记》入选微信读书年度榜单和喜马拉雅年度口碑好书榜。
\n
小桥老树:文学突围进行时
\n(本期访谈主持人:陈泰湧)
\n
上游文化:张兵院长好,重庆文学院和上游新闻联合打造的“文学新征程”栏目,从2023年5月31日开始推出第1期,迄今已经推出了63期,除了3期特稿外,我们一共进行了60位作家的访谈和推送。“文学新征程”这个栏目的名称还是你亲自拟定的,能谈谈重庆文学院和你个人,为什么会想到来打造这样一个栏目吗?
\n张兵:我一直有一个观点,作家不能关起门来写作!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,作家和作品更需要主动拥抱时代,需要借助互联网和媒体平台来进行适当曝光。重庆文学院和上游新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,我们通过联合打造的“文学新征程”栏目,就是想让更多读者来了解我们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。
\n上游文化: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重庆文学院这个机构,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?
\n张兵:截至目前,重庆目前有中国作协会员341名,重庆市作协会员有2343名,还有更多的基层作协会员,远大于上述“数字”。这些“数字”中,除了成名已久的老作家外,更多的是中青年作家,还有很多人是刚刚踏上文学道路。重庆文学院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培养文学人才,我们推荐了60名年轻作家作为访谈对象,这个年轻是要打引号的,不是指年龄,而是说他们的创作在起步阶段,我们借助媒体的大众化传播优势,要在宣传作家及其作品方面起到一定的效果。
\n“文学新征程”这个访谈栏目在上游新闻客户端的阅读量,每一篇都是在40万以上,最高的一篇阅读量是267万多,这些数据还不包括被新重庆客户端、重庆作协公众号、百度、搜狐、网易等平台的转载,可以说,这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。
\n“文学新征程”提高了作家及作品的曝光度,有些编辑看到访谈内容之后,会主动搜索受访作家的作品,了解这位作家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思想。显然,这对作品的发表、出版会起到一定的助力。
\n另外,这些访谈本来就是我们年轻作家们对文学的真实思考。有一些文学爱好者会从这些访谈中受到启发,对他的创作也会产生影响和帮助。
\n上游文化:据我了解,重庆文学院除了在对文学人才“培养”上着力,也在文学创新上作了一些工作,能就文学创新展开来谈谈吗?
\n张兵:今年,重庆文学院和上游新闻再次合作推出了一个新的栏目叫“墨韵声光”,这个栏目不仅是一种文学普及和推广,还有“破圈”和创新的作用。
\n现在是新媒体时代,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表现形式,但是,文学是所有艺术形态的底层,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母本,这一点是不会变的。
\n前几天我和一位科幻作家碎石去一所高校作讲座,他就讲到,他参加过很多游戏的世界观构造,做的是“游戏的基座”,一个游戏好不好玩,能不能吸引人,靠的一定是最底层的“世界观”,其基座最终还是文学。有些电影、电视剧拍到第二季或第三季就崩了,实际上就是它的文学层面不扎实。好的影视作品、好的游戏,一定要把文学基础做扎实,这样才能走得远,要不然很容易就崩掉。
\n作家们应该好好研究一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,作品除了人身权利以外,还有很多财产权利,每一项涉及财产的权利,包括有声的、改编的、影视的、漫画的,每一项权利,实际上都是一个大产业。
\n就重庆目前的情况来说,版权转化做得最好的肯定是小说,可以转化为影视、动漫、有声书等多种形式,路径比较成熟。但是,散文、诗歌、报告文学这些文学的转化途径相对就要窄一些。这类作品如何转化,如何用更多的形式让大家看到,是一个难题,重庆文学院和上游新闻携手开展“文学破圈”,推出“墨韵声光”就是一种尝试。
\n
上游文化:“墨韵声光”的确是我们进行散文、诗歌等文学形式的版权转化的一种探索,是文学破圈的一个尝试,在整个文学转化,以及文学市场的产业化方面,你认为我们重庆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呢?
\n张兵:总体来说,重庆文学的产业发育相较一线城市是不充分的,没有一个处于全国一线的影视、有声、电子书的平台,这对作家作品转化有一定迟滞影响。
\n我了解到的是,有一部分重庆作家已经参与了高度竞争的文学市场中,包括九鹭非香这些作家,市场化程度很高,其作品已经进入到全国市场,影视、有声等版权全面转化,但是,重庆还有很大一批作家,没有能够走向全国市场。
\n上游文化:以前有句话说的是“地球是平的”,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,“地域”或许不是制约文学成长的因素吧?
\n张兵:大平台都是全国性的,它的确不会受到地域限制,他们不看作者的地域,只看重作品质量和“机会”。说到“机会”,就是除了作品质量之外,作者的知名度等也是平台要综合考虑的。有些重庆作家的作品质量没问题,水平很高,由于没能走出重庆,人家不晓得你,不了解你,这就失去了很多机会。机会一旦失去,就很难找回来。这是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,也是我们文学组织工作的一个难点。
\n上游文化:怎么解决?
\n张兵:重庆作家要展翅高飞,必须得解决两个问题,一个是渠道的问题,另一个就是眼光的问题。
\n上游文化:你讲到了作品质量和知名度,这好理解,但“作家眼光”又该怎么理解呢?
\n张兵:作家眼光,简单地说,你要知道同类型作家达到了什么水平。你的作品要和头部作家的作品进行PK,你至少得晓得人家的高度在什么地方,这样才有竞争的可能性。
\n现在的文学市场是赢家通吃的市场,头部作品占据了大多数资源。不管写哪一类型的作品,我们都要努力成为这个类型的头部作家,这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。
\n地域没有限制渠道,但限制了我们作家自己的眼光,眼光不行,几乎没有胜算。
\n我讲讲自己的创作故事吧,我是属于起步比较晚的,35岁才开始网文写作。二十多年来,我一直与市场接触得比较紧密,是和国内一大批畅销书作家共同成长的,看到他们从年轻作家到成熟作家,从无名作家再到全国知名作家。写到某类型小说时,总是能在群里找到这个类型最前沿的作家,能和他们直接交流。正是有了这些有利条件,我在写作题材上的两次转型才能比较顺利。
\n现在我在文学院从事文学组织工作,这些个人经验就能很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去。文学院有新会员培训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、创作员班、“讴歌计划·特约作家”等人才培养矩阵,很重要的一项工作,就是将重要作家、批评家、专家学者请到重庆来,为同学们授课。 这类培训其实很难立竿见影地提高写作能力,却能一点一滴提高作家们的“眼光”,让我们的作家能够准确、清楚地认识到一流作家在写什么、在想什么,这对他们的创作有极大帮助。
\n
上游文化:你不是说要谈谈自己的创作故事吗,但话题怎么还是聊回到了文学组织工作上来了呢?
\n张兵:我是专职文学组织工作者,业余作家,还是得分清主次。其实文学组织工作也能对我自己的文学创作带来思考和积极的影响。
\n在互联网时代,文学创作本身就不应该是孤独的事业,而是需要抱团取暖,互通消息,充分利用各种资源。这几年,外地的一些机构到重庆来,有些是来找我个人谈合作的,有些是希望通过文学院见到更多重庆作家。文学院会根据这些机构的需求,约上相应作者,大家一起见面、聊天,在直接交流中往往能够碰撞出灵感的火花。
\n每年的“高研班”和文学公开课,我们都会请国内知名作家和名刊编辑来重庆授课,在授课之外,重庆作家也能和专家学者们直接接触,在一起聊天,聊天的作用其实不亚于授课。我们通过诸多方式为重庆作家搭桥,桥搭建好了,交流就畅通了。至于作品能不能用、用不用得好,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。
\n上游文化:我听过你的多场讲座,有一个感觉,就是你一直鼓励重庆作家重视和正视通俗文学,但我也接触到很多写作者,他们心里不能说轻视通俗文学吧,至少也是没有正视这个问题。你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呼吁?
\n张兵:通俗小说虽然有个俗字,是通于俗情的意思,小说中的通俗不是庸俗,更不是低俗和媚俗,其内在精神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情绪是相呼应的。
\n重庆是有通俗文学创作的历史基础和创作环境的,早期《一双绣花鞋》《卧虎藏龙》等作品,再加上重庆这个特殊的8D魔幻城市,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的城市,是一座现代工业城市,重庆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,都是相对世俗化的,是一座“下里巴人”的城市,这些就是通俗文学创作的“沃土”。
\n上游文化:所以,你认为重庆在推动通俗文学创作上更能够出成绩?
\n张兵:是的,这二十多年来,重庆的通俗小说获得了迅猛发展。除了网络小说以外,悬疑小说、历史小说、科幻小说、都市小说等不同类型的通俗小说在近些年更是蓬勃发展,活力十足,已经成为重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\n全国各地的通俗小说发展从大的时间节点来看都还处于起步阶段,一线城市比重庆稍有领先,与传统文学相比,领先得不多,还没有达到难以追赶的地步。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为重庆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,我们可以在保持存量的基础上,在发展传统严肃文学的同时,大力经营通俗小说领域,开辟另外一个战场。
\n上游文化:具体怎么做?你有什么想法?
\n张兵:我个人认为,重庆要高度重视对本土通俗小说的培育,有组织地开展针对通俗小说的理论研究,制定鼓励通俗小说发展的战略机制,充分利用重庆通俗小说现有的良好基础,建立支撑平台,打造通俗小说渝军。
\n如果我们进一步发展,占据先发优势,实现弯道超车,就极有可能将重庆打造成西南甚至全国通俗小说重镇,成为影视、游戏等文化产品的重要上游基地。做成这件事情很难,需要有系统性建设,但是如果做成,重庆将受益匪浅。
\n
上游文化:你是二十多年前凭借一部《侯卫东官场笔记》在网络上成名的,这二十年来又创作出了《侯大利刑侦笔记》等精品力作,能谈谈你自己的创作变化吗?是怎么来适应这个时代的。
\n张兵:我是中国的网络文学的亲历者和见证者。这二十多年来,网络文学质量有明显提升,但确实也存在着套路化问题。
\n这是一种发展的自然规律,随着时间发展,网络作家群体构成也从二十年前的“业余选手”成长为“专业选手”,整体质量自然会有明显提升。但是,现在网络推送、计酬规则等,很多作家写作的目的性很明确,哪种类型受读者追捧,哪种情节能够勾住读者,于是纷纷趋从和跟风,所以我们看到的作品呈现套路化。
\n每一个时代都有很多跟风者,但是每一个时代也都有很多开路者。读者能记住的是开路者和跟风者中最好的。这个和严肃文学是一样的,严肃文学顶尖的作家也只有那么极少数,大部分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也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严肃文学和网络文学在这点上是一样的,没有任何区别的。同样存在着“突围”的问题。
\n优秀的网络作家会不断成长,他们的创作会随时代发展和自身成长而变化,找到了擅长的领域并突破自己的创作瓶颈,这部分作家的创作从凭感觉、自发状态逐渐转变为有明确思路的自觉状态,追求精品化创作。精品化,这是网络作家发展的必然道路。
\n上游文化:不好意思,我想把问题聚焦到你自己——也就是“小桥老树”的创作上来谈谈。
\n张兵:任何作家,只要是他坚持写作,没有半途退出,那么他的创作都应该随时代和自身成长发生变化。
\n那就还是以我个人的创作为例吧,我最初是写的穿越小说,那个时候我35岁,以前没有从事过写作,也没有太多准备工作,提笔就写,自然有很多瑕疵。第一部作品写了两年,把该犯的错误全部犯了,不算“扑街”,成绩一般,稿费能够改善生活,却不能改变生活。
\n要准备第二部作品的时候,我就开始选择自己的赛道,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作家相比,想象力不如他们,却比他们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,所以选择了写与自己经历相关的现实题材。由于我有乡镇工作经验,创作了《侯卫东官场笔记》《侯海洋基层风云》两部长篇小说。这两部小说之所以受欢迎,是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,才能在众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。
\n上游文化:我记得你说过,绝大多数作家,最好的作品一定是写的他最熟悉的那一段生活。
\n张兵:是的,这句话我记得是在你的首部长篇小说《白色救赎》的新书发布会上讲的,其后也在很多作家的新书发布会上讲过,提醒过,共勉过。
\n我的这两个“侯氏”系列作品完稿之后,我开始写《奋斗者:侯沧海商路笔记》,我没有从商经历,但我和妻子两边的家庭都有很多经商的,我妻子开过服装店,承包过学校食堂,这些也应该算作是我的生活,我有过近距离甚至是沉浸式的观察和体验。观察和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方式,特别是对于专业写作来说。
\n这之后我就开始创作《侯大利刑侦笔记》。很多警察看过这本书后都说很真实,虽然是文学创作,有虚构,但细节很真实,就像他们身边真实的伙伴一样。这个秘诀仍然是我在写自己熟悉的生活,我的父亲、哥哥就是警察,还有很多亲戚也是警察,我本人也还在政法战线上工作了近10年。
\n每个作家的兴奋点、最敏锐的点,是不一样的。所以我们不能去模仿名家,还是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,我们要把这个擅长的领域变成自己的一个“领地”,构筑一条护城河,努力把这个领域写好,让其他作家很难写到你的这种程度。
\n
上游文化:据了解,你的新作品《燃烧的真相:侯小柯刑侦笔记》即将在微信读书等平台上线连载,稍后实体书也将出版。能聊聊你的这部新作的创作故事吗?
\n张兵:这部新书是在《侯大利刑侦笔记》写完后开始动笔的,最初的名字叫《父子警察》,后来,我的微信公众号试发了部分章节,用的是《侯小柯和他的朋友们》。这部小说我写了一年半的时间,然后自己将它否定了,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重新写过。
\n上游文化:我在你的微信公众号上看过38个章节的初稿,实话实说我认为比《侯大利刑侦笔记》故事更精彩,文笔也更好,你的新书我还没有看完,但我觉得你这个成稿和初稿故事结构、人物设置,包括命运等都不一样,相当于是两本不同的书。为什么呢?
\n张兵:你说得没错,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创作瓶颈,这个瓶颈突破后,就是我写作的又一次成长。
\n上游文化:“大神”级的作家也有创作瓶颈,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话题。
\n张兵:不管是《父子警察》还是《侯小柯和他的朋友们》,很明显就是刑侦题材。三年前我开新书,的确是踩到了我的创作兴奋点上,但写着写着就发现不对劲了,这个主人公怎么又变成了“侯大利”?无法超越侯大利,这也就是写了一年半以后,我将作品否定了的原因。
\n上游文化:侯大利的塑造确实是很成功的,读者读过一遍就忘不了,作为作者,你在塑造他的时候应该是倾注了大量心力,这才导致开新书时无法跳出来吧?
\n张兵:人物塑造的成功是过誉了,但这个形象确实是比较鲜明的。比较鲜明就成了我的困扰,你刚刚认为“父子警察”和“侯小柯”比“侯大利”写得好,谢谢你的表扬,但我自己知道,如果我写的新书的主人公没有跳出“侯大利”,也就说明我根本就没有跳出自己的前一部作品来,我还没有办法超越“侯大利”。如果不能超越我以前的作品,那还有什么意思呢?我必须超越以前。
\n上游文化:所以,你也在进行自我突围?
\n张兵:是的,我不会再写“侯卫东2”,也不会再写“侯沧海2”和“侯大利2”,我将写了一年半的新书推翻,全部废了,哈哈哈,然后我就再重新思考。
\n上游文化:剧透一下你的这部新书吧。来一段你的创作谈。
\n张兵:我现在已经五十来岁了,我觉得作家的创作重心会因年龄变化而调整,如从爱情占较大比重转向更平衡地探索亲情、生存与死亡、人与命运、社会发展等问题。我基本上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。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还是警察,我想从写刑侦慢慢转向写时代,写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。这部书就由一部单纯的“刑侦剧”变成了一部带有警察特色的“年代剧”。
\n找到这个突破口以后,我才能够摆脱前一部书的制约。如果就是纯粹专注写案子,我写不过“侯大利”,最多就是进步了的侯大利。
\n触发我新的想法的是“新重庆”这三个字,重庆直辖这些年的变化有着足够多的新素材、新的兴奋点。再远一点就是“改革开放”。这部书从90年代写过来,写的也就是我所经历过的,最火热的、最有创作冲动的那个时间段。在这个时间段,社会变化是最剧烈的,而且是我最熟悉的,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。
\n
上游文化:你的前几部书都是畅销书和长销书,是不是也为盗版所困过?新书出来有没有考虑过版权保护的问题?
\n张兵:目前盗版的实体书是减少了,电子化侵权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。国家有关部门在逐步解决这个问题,出版机构,特别是大的平台比我们作者更有办法。对于作家而言,关键在于提升作品质量、提高知名度,向国内一流水平靠拢,盗版是把双刃剑,名气越大,盗版才会盯上你,但同时相关单位对其侵权的打击力度也就越大。至于具体的维权工作,还是由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”。
\n上游文化:我有一个疑问,正是因为“侯大利”影响力极大,你的“粉丝”们都对你的“刑侦”系列充满着期待,这次新书的转型,你担不担心会遭到他们的“差评”?
\n张兵:我作为一个类型小说的作者,尊重每一个读者,因为我的作品收益都来自读者的订阅和购买,读者就是我的“衣食父母”。但我认为,尊重读者不是在创作上去迎合读者,而是要与读者产生感情共鸣,注重作品真诚度,接受读者的多样反馈。
\n赢得读者和迎合读者是不同概念,迎合读者难以持久,只有让作品与读者产生强烈感情共鸣,让读者在书中看到自己的人生、获得思考,才能真正赢得读者。
\n上游文化:你担任重庆文学院院长这个职务有五年的时间了,能不能简单述个职?
\n张兵:我很高兴也很忠诚于这个职位,在这个位置上的工作让我不断思考,和市内的青年作家和国内的知名作家广交朋友,这对我个人的文学创作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。更高兴的是我能通过我的工作,帮助到很大一批重庆年轻作家的成长。
\n文学院的工作职责就是聚焦人才培养与创作,通过培训、讲座等活动,为学员与前沿文学人士搭建交流桥梁,提升学员水平并将其推向更高平台。
\n高研班已举办五届,培养了260人左右,推动学员发表和出版了至少100部作品。
\n文学院还开展了如“讴歌计划.特约作家”等人才培养项目,部分作家在该计划中发展良好,作品发表于各大刊物。还通过组织作家与外地机构交流等方式,帮助作家进入全国市场。同时,文学院重视提高作家眼光,组织学员与前沿作家、编辑、评论家接触,打开文学视野。
\n你觉得这样回答,可以吗?
\n上游文化:说了成绩,再说说问题吧?
\n张兵:最大的问题是文学人才梯队问题。我还是以重庆的科幻与悬疑刑侦等类型文学来举例,特别是重庆的科幻文学有着三支队伍——有着大学理论研究的学者支持团队、有着本土的优秀作家团队和出版社专业的科幻文学编辑团队,和国内其他地方相比优势明显,但问题也比较突出,就是青年科幻作家不多,科幻的主力军都是“80后”“90后”“00后”科幻作家尚未崛起,需加强培养。另外悬疑刑侦领域的类型小说在国内也有一定影响力,同样也存在接班人问题。
\n重庆文学院和上游新闻联合举办“文学新征程”栏目,也就是想多发掘一些重庆的年轻作家。目前“文学新征程”只进行了60位作家的访谈,留给我们的工作还很多。
\n上游文化:最后也还是展望一下吧。
\n张兵:文学院下一步仍将聚焦人才培养与创作,继续通过培训、讲座、采风、交流等活动,搭建学员与前沿文学人士的桥梁,打开学员视野,将学员推向更高平台。同时,重视提高作家知名度,推动作家与市内外机构、平台的合作。突围!突围!突围!
\n上游文化:展望一下你自己的创作和新书。
\n张兵:我和大家一起,突围!突围!突围!
\n
炒股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